孔子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但在平均寿命仅35岁的春秋战乱年代却享有73岁高寿,这与他善于养生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孔子注重在精神上的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德润身。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唐代韩愈对孔子的“仁”高度概括为“博爱之谓仁”。孔子的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身体力行的“布衣孔子”始终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在养生中主张以“德润身”,认为只有讲道德的人才能身心健康,得以高寿。“仁者寿”,就是他论养生的总纲。现代医学家研究了十年的结论是:忠诚、善良、正直、廉洁的人,和道德不端的人相比,不仅事有成,而且寿命也要长得多;正如孔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其寿”。
宽心壮体。孔子心胸开阔,对生活和理想持达观态度。虽然生活贫困,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但他看得很开。“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他心胸豁达,没有忧愁和恐惧。“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他不因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怨恨君主,也不因生活贫困而怨恨家人,更不怨上天不公、人之无情。孔子如此襟怀开朗,大有益其健康长寿。俗话说,心宽体壮。一个人心胸宽广,内心世界安宁,就能促使肌体、脏腑常处于安稳正常状态,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戒“得”全神。孔子汲取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淡泊名利,时时“克己”、“修己”,约束自己。他提出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认为老年人已进入衰退期,要戒非分之想的“得”。贪婪无度,过分地追求名誉、地位、利益,千方百计地算计别人,必然会伤神损寿。现今社会生活诱惑实在太多,老年人要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已经力所不能及、不现实的生活目标。只有认识放弃、自觉戒“得”的人,才能存气全神,全神保寿。
不息为健。孔子为了事业和理想,坚持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认为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事业,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长寿,正是由于他“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使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又保证和激励他刻苦地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鲁迅曾说:“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可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能量,做自己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使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在有效的生命中延伸生命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