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美仑美奂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不到一年的达利女装学院毕业生朱慕芳如今的月薪已达5000多元。“刚毕业在公司做实习生的时候就拿到了2000元的月工资。”朱慕芳自豪地告诉记者。
“要让学生有尊严而体面地去就业,有尊严就是学有所用,体面就是就业可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鉴铭说,“高职院校只有走特色发展道路,引入企业‘大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出‘不可替代’的人才。”近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创新实践“校企共同体”建设,找到了一条高职教育“不可替代”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一幢教学楼的“转型升级”
——“敲墙运动”推倒了砖墙,也推倒了“心墙”
这是一幢什么样的教学楼?走廊两边是一间间高墙隔立的标准教室。“上午有三分之一的教室空着,下午有三分之二的教室空着”,这是两年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几次教学检查后得出的结论。
“像我们这类学校,学机械的学生,就要在机器上边操作边学;学服装的学生,就要会制作各式衣服。这堵墙必须敲掉。”2008年7月的一天,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会议上,叶鉴铭毅然作出了决定。促使他采取这一断然措施的原因,是因为他始终认为,高职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应有其自身独特的培养目标、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空和评价手段。
2008年8月30日,第一个榔头就砸向了刚建不到一年的崭新教学楼,整个楼层的一个个标准教室被打穿,“敲墙运动”由此在杭职院展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榔头引发舆论大哗,许多教师甚至背后说学校领导是“败家子”,“以后我们在哪里上课?怎么上课啊?”“敲墙运动”迎来的是师生们不解甚至怀疑的目光。
没想到,9月22日,前来调研的杭州市市长蔡奇说:“这样做很对,高职院校的确不需要这么多普通教室”。
当最先被敲掉的一号实验楼改成“友嘉机电学院”时,一台台崭新的数控机床被搬进了整个打通的楼层。“那些设备是友嘉集团运来的,价值1400多万元,企业还派来11位实训老师,以后学生就在这里操作、上课了。”此时,不论老师还是学生的脸上都少了一丝疑惑,多了几分欣喜。
紧接着,原艺术系所在的大楼也被改成达利女装学院。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学院敲掉了2万多平方米的教室,建成了一个个摆放着整齐机器的实训车间、教学工厂。
如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终于理解:当初推倒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堵堵砖墙,而是“心墙”,树立的是一个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举起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大旗,走出的是一条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
叶鉴铭说,“敲墙运动”只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重构课堂、拓展教学时空的开始,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学校教学空间与学生学习空间由单纯的教室转变为教室、实训室和车间,由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和企业,这背后完成的是从学科教学到职业教学,再到现代高职教学的高职理念大转变。
刚刚从企业回来的友嘉机电学院数控专业教师吴晓苏告诉记者,这两年自己难得有空闲,每年至少有一大半时间在企业和车间。为了让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接轨,杭职院提出并实施了教师“两大经历”工程,要求广大教师“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第一个是企业经历,明确专业教师3年内必须有不少于半年到企业一线实践的经历;第二个是学生工作经历,专任教师必须担任学生工作两年以上。
2008年下半年,为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彻底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吴晓苏整整半年时间吃住在企业,整天与工人们一起泡在车间。“一开始对有些新概念的接受确实很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而且了解了整个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情况。”吴晓苏感慨地告诉记者,整整半年时间的企业融入、一线体验,他带回来的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然而,在杭职院,“最痛苦”的还不是专业老师,而是一度被叫做“温水青蛙”的思政课和公共基础课老师。“现在我们也一样要下企业,与专业教师、企业师傅打成一片。”思政课老师王玲颇为感慨地说,有些课堂干脆直接设在企业教学区,教授内容完全根据专业要求设定主题,把企业文化元素融进去,结合实训项目进行教学。“让学文的人整天与一堆生硬的机器打交道,无疑十分痛苦,但现在有更多学生的目光投向了我们,思政课比以前上得容易,也更有成效了。”
学院发展委员会主任却不是院长
——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企业赢”为原则
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学校的当家人和“一把手”,叶鉴铭的很多兼职却都是“副”的。
“发展委员会主任不是我,而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把手’的盛成皿。”叶鉴铭喜形于色地说。2008年3月20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区校共同组建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盛成皿成为委员会主任,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俞建国是第一常务副主任,而叶鉴铭仅仅是第二常务副主任。
“杭职院就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我们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学院发展战略问题。”记者采访时,盛成皿不止一次提到。签约当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杭职院共同建立了高职学生创业园,为全市有创业愿望和有可行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平台、提供支持、提供服务;共同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图书信息中心;随之而至的还有以大企业冠名的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新通国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大楼在校园接踵而起。
友嘉机电学院是杭职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成立的第一个校企共同体,从2008年4月11日开始洽谈到正式合作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双方把它称之为“校企共同体”。
所谓校企共同体,是指在政府引导下,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叶鉴铭说,学校和企业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共同构建领导管理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学、研一体,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紧密型校企一体化模式。
友嘉实业集团是全球五大数控机床生产厂之一,在全球拥有54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涉及各类工具机、电梯、叉车、立体停车库等。其中联座轴承产量为世界第一,占全球份额40%以上,在杭州的企业就有8家。
这么大一家企业为什么愿意与杭职院合作?“校企合作的出路是校企共赢,共赢要以他赢为律。”叶鉴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学校首先必须以企业赢为原则,做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成企业所美。”友嘉机电学院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每年有近500名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同时,友嘉集团也把友嘉机电学院作为集团事业部,纳入集团整体规划和全球化发展战略;委派11位企业技师常驻学校,全程参与教学;合并在杭8家企业的培训中心整体迁入友嘉机电学院,并提供价值1400多万元的最新设备,负责所有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确保让学生学到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
“现在我也是企业的一分子,可以自由穿梭在企业的车间,随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并引入教学,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吴晓苏颇为自豪地说,友嘉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学校则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了数控技术专业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基于友嘉岗位实际需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正如友嘉集团全球总裁朱志洋所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办学,某种程度上讲,它正在慢慢改变我们集团的全球发展战略。我要把友嘉集团总部迁到杭州来,因为友嘉的发展在杭州能得到人才保障。”
为高职院校找寻一条“回家”的路
——三张证书成了学生体面就业“通行证”
方向错了,路走得再远也没有用;方向对了,路走得慢点也没有关系。
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如何给高职院校准确定位?杭职院提出当务之急是重新“正名”:办学定位改为了“立足开发区,服务杭州市”。
企业需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达利公司曾提出三个标准,一是熟练掌握岗位技术,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工作;二是要了解社会;三是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标准。
“拿到杭职院的毕业证书,不仅仅是因为你的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的为人!”这是叶鉴铭在每年开学典礼上都会对新生重复的一句话。
“作为一所大学,培养的应是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今天,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明天、后天乃至一辈子”。杭职院明确了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和“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规格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先的“首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以方法能力为先的“迁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以社会能力为先的“发展能力”。如今,在杭职院,看到的是,学校就是工厂,教室就是车间;在学校的合作企业,看到的是,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
今年,达利女装学院6名毕业生不仅拿到了证明学历的毕业证书,还首次拿到了“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它由达利公司发起,并联合杭州蓝色倾情、明朗时装、可博实业等7家品牌女装企业共同制定,拿到该证书的学生有优先被录用权,且报酬高于同岗人员一级,一般需具备中高级服装制作工以上的学生方能通过考核。
据悉,从明年开始,杭职院将全面推行“三张证书”制度,除了学历证书、岗位证书外,还有学校给每一位学生新颁发的“学力证书”,证书上写着学生能熟练掌握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等。“学力证书”由杭职院院长、合作企业总裁、二级学院院长共同签发。“我们签下的是杭职院的信誉,是对学生在本专业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可,是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叶鉴铭郑重地告诉记者。
“我们在每个项目教学中都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学期对学生会有个综合评定,毕业时会综合学生每个学期的评定和平时表现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力’。”达利女装学院常务副院长许淑燕介绍说,现在达利女装学院已经在为2009级学生的评定做准备。
校企的共融,专业的共建,人才的共育,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目前,杭职院2010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已达97.66%,友嘉机电学院的学生成了友嘉企业及其客户群的“香饽饽”,达利女装学院学生均为达利公司急需的技术、管理实用型人才,学生工资水平普遍比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高出10%以上。近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2010届毕业生作品展示会上,达利(中国)、卓尚服饰、明朗时装、汉龙威尔服饰等杭州主流企业不但把该院2010届毕业生一抢而空,还纷纷预订了明年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