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我省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快脚步通过专业建设把工作中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上。”近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宁海召开的浙江省2010年高职高专书记校(院)长读书会上,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指示。
据《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08—2009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共47所,设置专业269个,专业点1061个。高职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但办学总体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有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相比,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主动适应性仍显不够。据《报告》统计,全省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种数为11个,专业点数为32个,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为3.02%;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种数为117个,专业点数为41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为39.49%;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种数为141个,专业点数为49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57.49%。与上年相比,一产类专业点比例大体稳定,二产类专业点比例有较大幅度增长,三产类专业点比例则明显下降。
二是高职院校综合化趋势明显,专业雷同现象还比较突出,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品牌度不够,专业竞争力不够。《报告》显示,专业和专业点拥有数最大的前五位为: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规模最大的五个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最小的五个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戏曲表演、运动训练、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乐器制造技术。
刘希平指出,“专业设置的效率很高,但深入不够。某些专业设置得不合理,招了一年第二年就招不下去了,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专业对口率又不高。”他强调,专业建设最能体现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因此,设置专业要先深入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劳动力市场需求,凝练专业方向,解决同类竞争,促进错位式发展,重视长远的趋势性分析,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