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12月21日发表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文章《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文章指出,在学术研究领域,要充分尊重学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上不要过多干预。以下为文章全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原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卓著,举世瞩目。中国的开放是全面地开放。我国教育在开放这方面是走得比较快的,我们向国外派遣大量的留学生,派老师到国外去留学、进修;把国外的优秀老师请到中国来教书;与外国联合办学,相互承认学分;与外国联合举办各种教育方面的研讨会,这些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教育领域的开放,没有教育的开放为我们做的人才上的准备,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胡总书记这番讲话,为中国教育进一步开放指明了方向,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国从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成祖都是开放的,我们吸收了许多国外优秀文明成果。我们也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明成祖是1403到1424在位,在他之后,中国走向了封闭。这对于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封闭致使我们这个在世界上领先上千年的国家在近代一落千丈,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落后是封闭造成的。
陈锦华同志在今年出版的《开放与国家的盛衰》一书中指出:“开放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课题。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开放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开放是国家强盛之道的必由之路,没有变。”锦华同志这番话讲得很深刻。
教育改革开放成绩巨大,但今天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开放的问题。我以为,教育在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外国教育中的精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比较中国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我以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我们特别要注意外国好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是严谨治学。今天的中国,浮躁之风相当普遍。学校里本应该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