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温州温暖”,感动世界的力量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温州日报2011年7月27日头版头条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7日 13:53  浏览:

“7·23”特大铁路事故救援工作系列评论之一
2011-07-27

“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一张照片拼图热传网络:上方,是温州市民献血的长队;中间,是医院中忙碌着的义工;下方,是救援时赤膊上阵的村民。网友评价:温州温暖,中国力量。

灾难使人悲痛。但默默承受悲痛之时,温州更迸发巨大的向善力量。从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的那一刻开始,温州大地上,人性与道义的动车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勇往直前,温暖着人心,感动着世界。

(一)

这是个不幸的夜晚,但同时又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夜晚,爱心的集结让这个沉痛的夜晚多了一份生机,人性的光芒让浓黑的夜空多了一抹亮色。

动车追尾事故在温州双屿路段发生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拉开。当地几十位村民组成民间救援队,爬进摇摇欲坠的车厢救人;500多辆出租车、私家车集结现场,抢送伤员和乘客;来自四面八方的上千市民连夜赶往血站主动献血;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量过50万条的“微博寻人”;各级团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医疗、心理、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人中间,不少都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有网友称,温州人并不只会炒房开豪车穿名牌,温州人的身上也流着大爱大义的血液,更有着灾难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激情。

事故固然触目惊心,但恐惧和伤恸未能羁绊人们行动的步伐。温州大地,来自民间的爱的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党委、政府的救援行动。

人性力量的爆发,再一次在危难时刻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理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温州指导救援工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紧急调集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路,在争分夺秒、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中体现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在这次灾难事故的救援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力量,正如我们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等灾难时所表现的那样,彰显了政府行动和公民行为汇成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本关怀、人道精神、团结氛围,是我们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值得永远珍视和发扬。

(二)

灾难留下了伤痕,但也锻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蕴藏于民间的蓬勃力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巨大资源,也是应对各种危机的宝贵财富。

“7·23”事故发生的那个危急时刻,没有什么救援,能比在场人的双手更有力;没有什么信息,能比微博的传递更迅捷;也没有什么鲜血,能比流淌在身体中的那份更丰沛、更温暖……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表现,每一种社会力量的呈现,都影响着救援的速度与生命的安危。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的树立,让危难中的每个人守望相助,让整个社会凝聚力量。无数的“平民英雄”形成一种“递增效应”,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奉献爱心。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与救援队伍同行,与医护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千、几万……没有人能够统计出这些“志愿者”们的准确数字,但他们动人的身影却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形象。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在“温州温暖”力量的感召下,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无隙。素不相识的“你”,成为共同牵挂的“我们”;病榻之上的“他”,成了共同抚慰的“我们”。突发事故中,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消散一分伤害的阴霾;社会生活里,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绽放一个灿烂的笑脸。

用这笔温州人共同锻造的精神财富烛照今后的路,我们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大爱澎湃,守望相助,人性力量的涌动,检验了公民素质,映照着公民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故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从这个角度讲,呵护社会爱心、激活社会力量,应该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这是“7·23”事故救援工作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三)

当前,救援善后工作还在延续,伤员和遇难人员家属的伤痛还未抚平。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坚强,还需要我们继续用“温州温暖”的力量激励前行。

为了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救治,医务工作者与死神搏斗,使一个个生命的个体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但面对部分伤员还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境况,医疗救治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一些伤员身体虽然在康复,但心理创伤的弥补,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做好遇难人员家属的安抚、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汇聚各方力量,用社会的关怀与爱心,撒播温州温暖的阳光。

事故中最后被救出的两岁半的项炜伊,在成功施行腿部手术后,把抱着她的护士叫做妈妈。她并不知道最疼爱自己的爸妈已离开人世,生命中这份最纯厚的爱的缺失永远无法弥补,但相信社会的爱,会呵护她、温暖她,照亮她成长的路。正在不断聚合的“温州温暖”,必将成为如小伊伊这样个体无法承受悲剧之痛的人前行的动力。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将灾难永远铭记,也将灾难中所体现的精神铭记。

“温州温暖”,这股感动世界的力量将继续迸发!

“7·23”特大铁路事故救援工作系列评论之一



“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一张照片拼图热传网络:上方,是温州市民献血的长队;中间,是医院中忙碌着的义工;下方,是救援时赤膊上阵的村民。网友评价:温州温暖,中国力量。

灾难使人悲痛。但默默承受悲痛之时,温州更迸发巨大的向善力量。从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的那一刻开始,温州大地上,人性与道义的动车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勇往直前,温暖着人心,感动着世界。

(一)

这是个不幸的夜晚,但同时又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夜晚,爱心的集结让这个沉痛的夜晚多了一份生机,人性的光芒让浓黑的夜空多了一抹亮色。

动车追尾事故在温州双屿路段发生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拉开。当地几十位村民组成民间救援队,爬进摇摇欲坠的车厢救人;500多辆出租车、私家车集结现场,抢送伤员和乘客;来自四面八方的上千市民连夜赶往血站主动献血;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量过50万条的“微博寻人”;各级团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医疗、心理、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人中间,不少都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有网友称,温州人并不只会炒房开豪车穿名牌,温州人的身上也流着大爱大义的血液,更有着灾难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激情。

事故固然触目惊心,但恐惧和伤恸未能羁绊人们行动的步伐。温州大地,来自民间的爱的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党委、政府的救援行动。

人性力量的爆发,再一次在危难时刻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理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温州指导救援工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紧急调集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路,在争分夺秒、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中体现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在这次灾难事故的救援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力量,正如我们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等灾难时所表现的那样,彰显了政府行动和公民行为汇成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本关怀、人道精神、团结氛围,是我们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值得永远珍视和发扬。

(二)

灾难留下了伤痕,但也锻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蕴藏于民间的蓬勃力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巨大资源,也是应对各种危机的宝贵财富。

“7·23”事故发生的那个危急时刻,没有什么救援,能比在场人的双手更有力;没有什么信息,能比微博的传递更迅捷;也没有什么鲜血,能比流淌在身体中的那份更丰沛、更温暖……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表现,每一种社会力量的呈现,都影响着救援的速度与生命的安危。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的树立,让危难中的每个人守望相助,让整个社会凝聚力量。无数的“平民英雄”形成一种“递增效应”,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奉献爱心。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与救援队伍同行,与医护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千、几万……没有人能够统计出这些“志愿者”们的准确数字,但他们动人的身影却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形象。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在“温州温暖”力量的感召下,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无隙。素不相识的“你”,成为共同牵挂的“我们”;病榻之上的“他”,成了共同抚慰的“我们”。突发事故中,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消散一分伤害的阴霾;社会生活里,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绽放一个灿烂的笑脸。

用这笔温州人共同锻造的精神财富烛照今后的路,我们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大爱澎湃,守望相助,人性力量的涌动,检验了公民素质,映照着公民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故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从这个角度讲,呵护社会爱心、激活社会力量,应该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这是“7·23”事故救援工作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三)

当前,救援善后工作还在延续,伤员和遇难人员家属的伤痛还未抚平。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坚强,还需要我 们继续用“温州温暖”的力量激励前行。

为了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救治,医务工作者与死神搏斗,使一个个生命的个体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但面对部分伤员还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境况,医疗救治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一些伤员身体虽然在康复,但心理创伤的弥补,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做好遇难人员家属的安抚、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汇聚各方力量,用社会的关怀与爱心,撒播温州温暖的阳光。

事故中最后被救出的两岁半的项炜伊,在成功施行腿部手术后,把抱着她的护士叫做妈妈。她并不知道最疼爱自己的爸妈已离开人世,生命中这份最纯厚的爱的缺失永远无法弥补,但相信社会的爱,会呵护她、温暖她,照亮她成长的路。正在不断聚合的“温州温暖”,必将成为如小伊伊这样个体无法承受悲剧之痛的人前行的动力。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将灾难永远铭记,也将灾难中所体现的精神铭记。

“温州温暖”,这股感动世界的力量将继续迸发!



“7·23”特大铁路事故救援工作系列评论之一
2011-07-27

“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一张照片拼图热传网络:上方,是温州市民献血的长队;中间,是医院中忙碌着的义工;下方,是救援时赤膊上阵的村民。网友评价:温州温暖,中国力量。

灾难使人悲痛。但默默承受悲痛之时,温州更迸发巨大的向善力量。从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的那一刻开始,温州大地上,人性与道义的动车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勇往直前,温暖着人心,感动着世界。

(一)

这是个不幸的夜晚,但同时又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夜晚,爱心的集结让这个沉痛的夜晚多了一份生机,人性的光芒让浓黑的夜空多了一抹亮色。

动车追尾事故在温州双屿路段发生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拉开。当地几十位村民组成民间救援队,爬进摇摇欲坠的车厢救人;500多辆出租车、私家车集结现场,抢送伤员和乘客;来自四面八方的上千市民连夜赶往血站主动献血;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量过50万条的“微博寻人”;各级团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医疗、心理、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人中间,不少都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有网友称,温州人并不只会炒房开豪车穿名牌,温州人的身上也流着大爱大义的血液,更有着灾难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激情。

事故固然触目惊心,但恐惧和伤恸未能羁绊人们行动的步伐。温州大地,来自民间的爱的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党委、政府的救援行动。

人性力量的爆发,再一次在危难时刻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理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温州指导救援工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紧急调集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路,在争分夺秒、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中体现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在这次灾难事故的救援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力量,正如我们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等灾难时所表现的那样,彰显了政府行动和公民行为汇成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本关怀、人道精神、团结氛围,是我们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值得永远珍视和发扬。

(二)

灾难留下了伤痕,但也锻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蕴藏于民间的蓬勃力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巨大资源,也是应对各种危机的宝贵财富。

“7·23”事故发生的那个危急时刻,没有什么救援,能比在场人的双手更有力;没有什么信息,能比微博的传递更迅捷;也没有什么鲜血,能比流淌在身体中的那份更丰沛、更温暖……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表现,每一种社会力量的呈现,都影响着救援的速度与生命的安危。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的树立,让危难中的每个人守望相助,让整个社会凝聚力量。无数的“平民英雄”形成一种“递增效应”,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奉献爱心。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与救援队伍同行,与医护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千、几万……没有人能够统计出这些“志愿者”们的准确数字,但他们动人的身影却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形象。

透过事故的救援,我们看到,在“温州温暖”力量的感召下,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无隙。素不相识的“你”,成为共同牵挂的“我们”;病榻之上的“他”,成了共同抚慰的“我们”。突发事故中,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消散一分伤害的阴霾;社会生活里,多一分社会力量,就能多绽放一个灿烂的笑脸。

用这笔温州人共同锻造的精神财富烛照今后的路,我们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大爱澎湃,守望相助,人性力量的涌动,检验了公民素质,映照着公民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故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从这个角度讲,呵护社会爱心、激活社会力量,应该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这是“7·23”事故救援工作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三)

当前,救援善后工作还在延续,伤员和遇难人员家属的伤痛还未抚平。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坚强,还需要我们继续用“温州温暖”的力量激励前行。

为了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救治,医务工作者与死神搏斗,使一个个生命的个体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但面对部分伤员还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境况,医疗救治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一些伤员身体虽然在康复,但心理创伤的弥补,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做好遇难人员家属的安抚、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汇聚各方力量,用社会的关怀与爱心,撒播温州温暖的阳光。

事故中最后被救出的两岁半的项炜伊,在成功施行腿部手术后,把抱着她的护士叫做妈妈。她并不知道最疼爱自己的爸妈已离开人世,生命中这份最纯厚的爱的缺失永远无法弥补,但相信社会的爱,会呵护她、温暖她,照亮她成长的路。正在不断聚合的“温州温暖”,必将成为如小伊伊这样个体无法承受悲剧之痛的人前行的动力。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将灾难永远铭记,也将灾难中所体现的精神铭记。

“温州温暖”,这股感动世界的力量将继续迸发!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1年07月27日 13:5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校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校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