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南怀瑾为乐清南宅太祖殿题写楹联。 南航 摄

95岁的叶也青老人(中)是南怀瑾先生的儿时同学,得知南怀瑾先生去世的消息,拿出年初收到南先生寄来的书,追忆少年朋友。 赵用 陈晖 摄











南怀瑾先生辞世,晚生后学悲伤。
先生名传庙堂与江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奇功。作为一个学兼儒道释的人,他一生著作丰富。近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演讲录、讲述、十卷本的南怀瑾选集等,广受读者好评,影响力渐隆。这些著作,也被翻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国语言,在世界流通。
处女作和成名作
南怀瑾先生著作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大概都能看得懂。而且,他在每本书的前言或后记中,通常会把成书的背景、意图都讲清楚。
在南怀瑾先生的众多作品中,较重要的,或者说有着特殊意义的两本书分别是他的处女作《禅海蠡测》和成名作《论语别裁》。
写《禅海蠡测》之前,南怀瑾先生虽然已在抗战时写过一本《西南直区实录》,但这只是一本小册子,后来没有保存下来。在那个离乱的年代,南怀瑾先生没有想到过自己要著书立说。
《禅海蠡测》于1955年7月在台湾出版,那时候,南先生已经迁移到台北龙泉街,寓居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腥污堆积。在陋室里,他一字字、一句句完成了这部二十来万字的禅学专著。他后来经常说起这本书的写作经过:“那时候,我左手抱着一个小孩,一只脚蹬着摇篮,摇篮里是另一个孩子,右手写书,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可能因为这本书是南怀瑾作品中少有的用文言文写就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流传。《禅海蠡测》不像南先生的另外几部著作,如《论语别裁》 《老子他说》《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等那么普及、那么知名,但先生自己非常看重这本书。当这本书于1994年要在祖国大陆出版时,他特别关照,要为这本书题写书名。此前,他在台湾出了30多本书,自己从来没有题写过书名。
南先生的成名作《论语别裁》,是他关于《论语》的讲演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怀瑾先生在台湾多次讲解《论语》。
《论语》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文字简洁,一字多义,曾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相关注释作品一度达3000多种。虽然有如此多的著作在前,但是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独特解释仍使他名重一时。1986年11月14日,台湾《中央日报》有一篇报道说,当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青年男女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那时,距《论语别裁》出版已经有10年了,可见这本书在台湾受欢迎的程度。
《论语别裁》既是南先生的成名之作,也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正如《论语》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很多注释,也有很多争议,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而且,不管是在台湾或是在内地,这本书都可说是南先生所有著作中引起争议最多的一本。
为著作出版立规矩
1990年9月,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开始在大陆出版发行,“南怀瑾”三个字很快在大陆的读书界叫响。而不为人知的是,在当时,要把台湾的书拿到大陆来出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还有不少故事,也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温州人练性乾。
练性乾1939年生于温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新华社、《文汇报》驻外记者。回忆第一次拿到南怀瑾先生的书,练性乾记得那是在1988年4月6日,“1988年初,我还没有同南老师联系上,南老师的书也还没有在大陆出版发行。他的两位学生,陈世志和黄恩悌,受南老师的委托到北京来办事。他们找到我,送给我南老师的《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说》 两本书,并希望我帮忙联系在北京出版。我拿到书之后,立即读起来,越读越有兴趣,我妻子甚至和我抢着读。”
了解到北京有几家获权出版港台社科类图书的出版社,练性乾就拿了南先生的这两本书,一家一家跑,但都没有被看好。几经周折游说,后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成为大陆第一家签合同出版南怀瑾先生书籍的出版社,《论语别裁》《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由此在大陆问世。
“这三本书一出来,就出现了畅销的势头。初版一万五千册在三个月内销售一空,出版社立即再版加印,印数很快超过十万册,这在学术著作类图书的出版方面算是很可观的。”练性乾回忆,当年《论语别裁》 曾经被上海、南京的几家大书店列为畅销书。另据当年上海 《文汇报》 报道,复旦大学校园出现传统文化热,学生的书架上常常放着《论语别裁》等书。再往后,各家出版社就开始纷纷争着要出南怀瑾先生的书,随着南怀瑾先生的书为越来越多读者接受,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而名声在外的南先生始终情系家乡。1995年,他出资512万元在乐清建成“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供乡亲娱乐休闲使用。活动中心落成时,他写了一篇赠言,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等身著作还天地,拱手园林让后贤。”他对自己的“等身著作”能在内地大量发行,当然是非常高兴。但他并没有摆出洋洋自得或不可一世的态度,只是把自己的著作看作是取之天地还诸天地。
还在台湾的时候,南先生即给自己著作的出版立下了“五不”规矩:不做促销广告、不请名人写序、不登自己的照片、不追究盗版、不把自己的著作权留给后代。不过,他的书在大陆出版后,印数越来越多,加之他一度身在香港,鞭长莫及,他立下的规矩有的很快就被冲破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一声罢了。
比如“不登自己的照片”这一条,以前台湾出版的书上,从未登过南先生的照片,因为他是出版自己著作的那家公司的发行人,他不让登照片,别人也不敢自作主张。他的书在大陆几家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就出现了一大批崇拜者,他们纷纷给出版社写信,希望能得到一张南先生的照片。于是一家出版社率先在几本书里插进一幅南先生的彩色照片。
练性乾当年编完《南怀瑾著作诗词辑录》后,请人设计封面,设计者看到了南先生的照片。认为很好,想拿它做封面。练性乾想,既然已经有出版社在插页里用过南先生的照片,那么把照片放在封面上应该也未尝不可吧。于是,书就这样印了出来。“这本书送到南老师手里后,听说南老师很不高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去看望南老师,他又旧事重提,把我批了一通。”这是练性乾头一次挨南怀瑾先生的批评,他记得很清楚:“南老师说:知道你听不得重话,但是我不得不讲。你把我当电影明星拿来卖了。回来以后,我赶紧把南老师的意见告诉了出版社。”
“南老师是奇人”
南怀瑾先生曾谈到,世界上的文化都是为了探究生命问题,也和生命息息相关。南先生的著作、学问在今天成为一大文化现象,和他本人独特的精神个性、生活经历亦有着密切联系。
2010年, 台湾历史学界耆宿许倬云在新著《许倬云谈话录》中回忆:“南怀瑾是奇人,有一股吸引力,交游广阔,佩服他的人也很多。大概是传统严谨的学问,大家觉得太枯燥,他讲的有许多很方便的途径……殷海光陪我去看他,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
对于南怀瑾先生鲜明的个性,练性乾也有同感。因书结缘,练性乾与南怀瑾先生的交往自1988年起逐渐密切。他曾经贴身采访南怀瑾先生三个月,编著有《我看南怀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南怀瑾著作诗词辑录》《南怀瑾历史纵横谈》等书。在《我看南怀瑾》一书中,练性乾这样写道:“我常同别人谈起,南老师是一个奇人,他的思路,他的行为方式,都有独特的地方,拿一般人的常规来同南老师打交道,肯定要碰钉子、出麻烦。”
练性乾举了一个例子,随着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在大陆出版,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南先生对待自己的名气,一如既往,始终低调处理。“他第一次回大陆,事先,接待部门准备给他很高的礼遇,北京最高级的饭店、钓鱼台国宾馆或者北京郊外的别墅,随便他挑;也准备给他颁发荣誉证书,请他在一个高层次的范围做报告等等。在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南老师坚决表示,这一切通通不要。他说:‘我回来,不要登报,不要宣传,不要排场,人间的荣华富贵,威风排场,我年轻的时候都享受过了,那都是没有道理的东西;现在我回来探亲,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要花政府的钱,我悄悄而来,悄悄而去,如果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力的;如果你们一登报,一宣传,又是给一个什么名誉教授的头衔,又是高规格的礼遇,万一今后我这个人做人做不好了,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了。老实说,这种名誉头衔,我一辈子不喜欢。’最后接待部门只好‘主随客便’,不安排一切礼遇客套。”
低调、谦虚,确实也是南怀瑾先生的一大特点。虽然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多年来南怀瑾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一直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1993年,得知练性乾编著的《南怀瑾历史纵横谈》一书即将出版,南怀瑾先生写信给练性乾说:“这本书如果能给人贡献一点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你的好意也就达到目的了。但希望读者们,从此能更上一层楼,探索固有文化的精华所在。千万不要把我看作是什么专家、权威、学者。我从来把自己归入旁门左道,而非正统主流。我只是一个好学而无所成就、一无是处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