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文化强市 温州之梦——温州文化强市建设座谈会摘要

作者:整理/采访 朱闻武  来源:温州日报13年2月20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13:54  浏览:


制图/昊霖 摄影/杨冰杰

这是一次关于温州文化的真知灼见的碰撞,这是一次弘扬温州文化的交流,这是一次掀起文化强市建设高潮的动员。2月15日,温州文化强市建设座谈会邀请了诸多温籍文化名家乡贤共聚一堂,共筑温州的文化强市之梦。不改的乡音,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共同烘托出天下温州人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赤诚之心。当天座谈会未及发言的嘉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蛇年正月初六举行的温州市文化强市建设座谈会,摆放在应邀而来的各位温籍名家乡贤面前的《回眸与展望——温州文化发展基本情况》,是一份精简的概况,也是一份向温州人汇报的“成绩单”。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座谈会上“传递”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陈德荣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专门制订《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设立了专项资金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精品的创作,文化项目的实施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句话,温州的市民对于精神体验性消费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等等。我们下一步还要积极努力,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你们牵线搭桥,能够有更多的合作。
第三句话,现在温州发展环境很好,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的基础设施,通过六城联创,我们的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现在市里谋划的是“六城九市”的联创,所以在投资服务软环境、人才支撑等很多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我市2012年文化建设成绩有目共睹:全年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达3000多条,其中头版和黄金时段报道有80多条、央视《新闻联播》报道12条。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作为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片,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强档播出,该剧的片尾曲选定温州民歌《对鸟》,在剧中植入温州地名,并在大结局片尾字幕嵌入温州简介,极大地提升了温州城市形象,让全国观众感受了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一句话叫响温州城”城市表述语征集活动,收到投稿13108条,其中有5500多条来自市外投稿。去年温州成功创办了全省唯一一张金融类报纸,同时也是温州首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无区域性报纸《科技金融时报》,实现了宣传阵地上的新突破。新闻作品和文艺精品双双丰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在浙江新闻奖评选中,温州获奖数量和等级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奖项67个、省级奖项191个,其中小说《温州小店生意经》获人民文学奖,一批书法作品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大奖,瓯剧《东瓯王》入选浙江省精品工程,展示了温州深厚文化底蕴。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据初步估算,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8亿,同比增长19%,比同期GDP增速高12.2个百分点。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大楼、工艺美术创意园等一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东瓯智库、红连文创园、“一棵树”艺术中心等一批“退二进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浙江创意园、楠溪江文化产业园入选省重点产业园,13家文化企业入选省重点文化企业。2012年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实现位次前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取得全国前20名的历史性突破,新时期温州人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红日亭”现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央文明办专程来温调研。
谷好好(上海昆剧院副院长):2011年我参加了温州举办的“南戏故里行”大型文化活动,我们团特别带来了老艺术家们的精品工程《班昭》和我们青年一代演出的《墙头马上》,来温演出之后,大家对温州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特别是我们温州现在还有一流的剧场,这是做传统文化的一个硬件条件。我很关心我们温州戏曲的发展,特别是瓯剧的发展,我们的方汝将、蔡晓秋都成为了温州文化青年的两个代表。不管走到哪里,我跟中国剧协的领导们说,我们温州有非常杰出的人才。
我常常呼吁,昆曲是世界非遗,全国只有7个院团,我们温州永嘉就有一个,而且我们是南戏的故里,所以我觉得永嘉的昆曲完全可以在全国7个院团里面做得有声有色,把我们南戏的特色做强做大。在这里我呼吁,永嘉的昆曲要在温州这样的大环境里去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要有师资的力量、要有政府的关心、要有政策的支持、要有人才的培养,要有剧目的打造,那么这个剧种才会很好地传承下去,要活下去。
山翀(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舞蹈家):我想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搞文化产业的。他告诉我一件事,他有一次随机问了他身边的五个人,他说你们知道《富春山居图》吗?这五个人说《富春山居图》当然知道了,它是中国著名的文化精品。然后我那朋友就说:“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是哪里人?”结果三个人知道作者是黄公望,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作者黄公望是温州人。实际上他们这几位也都是搞文化产业的,他们就觉得非常惊讶说,温州还有这样的文化大家。
从这点来说,我个人建议可能在挖掘和整理温州历史文化遗产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时系统地整理一下温州历史文化名人并加以宣传,包括对我们当今文化名人的发掘和包装。
李祖前(深圳清祺书文化集团董事长):对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建议:
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创意水平。
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要全面提升创意力、强化工业设计水平、增强平面设计和包装能力,从而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可把市区内旧工业产房、旧工业区等通过删旧改造创意演变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二、要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创新业态。
温州历史悠久,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温州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基于此,建议可以向深圳、上海学习文化产业先进的发展经验和产业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创新的新业态。
三、发挥温州特色优势,建设产业发展平台。
可以充分利用温州金融改革创新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成立温州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定向投资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同时可以贷款或担保中小文化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切实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速度。
叶茂西(北京温州商会终身名誉会长):我来说说我个人对温州文化产业和对外宣传的建议。
比如说,我们温州人从国外带了很多朋友回来,他们到温州吃了以后感觉到温州的美食好,那么温州能不能定位为“中国温州美食城”这个概念?
迪拜是沙漠里做起来的,拉斯维加斯也是沙漠里做起来的。法国的戛纳电影节也是多少年从一个小地方积累起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想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温州能不能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从现在开始怎么样铸造几个品牌?从小开始,做国际的品牌。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温州一家人》开始做一个影视基地,可以从拍片开始。我知道在全国参与文化产业的那么多温州人,大家有没有把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变成为我们温州所有,为我们温州所用?
徐晓丹(《中国日报》办公厅项目部主任):文化做强做大其实是想要能够传播出去,而做精做细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感觉温州人有一种特别强的精神,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能够包容四海的、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的这么一种精神。我们这种内涵和精神如果能够通过各种载体,能够更加强化固定下来,能够作为一个传播的重点,能够保持它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去传播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姜嘉锵(中央民族乐团歌唱家):温州整个文化的底蕴很深厚,有那么好的基础,应该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目前对中国来说,我觉得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还不够,尤其是音乐方面,你看温州的文人就有那么多。
要弘扬自己地方的文化很重要。我们有瓯剧、以前还有平阳的和剧,还有南戏等等。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把我们漂亮的音乐再继续发展下去。我想能够弘扬自己的文化,这样温州的名声也就出来了。
廖宗林(意大利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意大利欧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洲是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真正的发源地,有很多的文化产业品牌。如何把温州打造成强市,而且把国外的东西引进来,这方面也需要温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力度。
其实我们温州有很多的村落,包括楠溪江、泰顺等等很多地方,非常漂亮生态环境也蛮好。南京为什么会做得那么好?就是在两年前南京高淳在国际慢城联盟的授牌下挂了这个牌——等于说是给了这个名片,给了这个名片这个旅游地一两年当中游客数字已经在十几倍地增加。
去年8月份国际慢城联盟、温州旅游局开过全国一个专题会议,专门请省里的专家,温州的旅游专家讨论过。讨论过以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现在还没有动。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如果可行要抢在其他城市前面。
张翎(著名作家):文化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我们谈文化的时候常常会说文化、产品,我想文化是不是一定是产品呢?文化是不是一定要赢利呢?这些东西我们要认真地思索一下。文化大范围的确跟商品经济一样需要扶持,唯一的不同是我们的商品经济如果加以扶持,加以引导很快会出来结果,也许是善果,也许是恶果,它的结果是很快可以看出来的,可是文化这个东西是几代人甚至是几个世纪的一种投入,它的反馈是潜移默化的。
我作为小说家就会想到意象,它的意象就像空气一样,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空气是最最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将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可以长久地在人类的记忆中间留下痕迹,不是靠数字不是靠高楼,它一定靠的是一个文化特质。
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地呼吁,我们放一点心思在这里,我们放一点钱在这里,我们放一点投入在这里,哪怕它不一定立刻赢利。那我想文化它真的是很不同,它不是像其他东西可以用量化东西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它是所有软实力最柔软的一个部分。我们是很需要来重视的。
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说到温州文化的方面,其实文化在做什么?我觉得是塑造人的灵魂,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通过文化把人塑造出来。我在上海35年了,没有人说我是上海人,还说我是温州人,一切做派是温州的。
抓演员的培养要抓年轻。上海《文汇报》长期有一个栏目叫“文化新人榜”,都是20来岁的,在全国有一点点成绩就在头版上会推出来。现在已经推出七八十篇了,至少要做到100篇。尤其是演员、歌唱家、诗人、音乐家这些都是年轻的时候就要去培养的。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文化事业,一方面是文化产业。两种都要发展,两种发展都可以互补互相支持。我觉得文化产业很困难,这个是需要时间的。火候还没到,文化事业可能更难做。因为文化事业不是一天,一年、三年可以见效的。有时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是这个对于塑造温州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塑造我们一代新人也是很重要的。
袁亚平(《人民日报》浙江省分社副社长):我把温州的文化发展的规划跟杭州做一个对比。主要有两个建议:
一、提高层次。
我看了其他产业园区的结构,可能又是盖产房、又盖一片厂区,实际上它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像杭州西湖这个西溪产业园区,它的标准是生态化、功能化、差异化,原生态的创意设计艺术庄园,这个产业园区它的层次从设计的理念来讲要提高,当然西溪他们做得很成功。
它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十大文化产业,西溪湿地已经列入其中了。就他们一个园区来说,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它去年的产值8亿元,税收8500万元。对文化的影响是更大的,我想我们是否能够从投入、设计、理念能够更高一点。
二、文化建设要更具有国际视野。
杭州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端性又要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创作大众作品。今后每一个杭州人,每一个到杭州的人都能在西湖嬉戏和杭州的大街小巷随意地邂逅到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文化大师、名家。你这座城市才能真正地从内到外它的魅力体现出来了。
我希望我们温州的文化不仅在全国有影响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影响。
林春霞(《中国经济时报》主任记者):文化不是某一时期的产物,它的地域文化与生俱来,只要地域存在的,就像瓯越文化一样,它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文化没有阶段性它需要长期地打造、不间断地传承,在不同的时期,它需要融入不同的主题,比如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舞台上,温商作为一个崛起的群体,那么温商文化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它是唱主流的,但是这个温商文化唱主流的同时,我们不能遗忘瓯越文化长期传承的历史。要发扬温州人的资源,继续发扬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在我们这个以经济改革唱主调的主旋律下,温州文化、温州商人的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要传承的核心所在。
陈威华(新华社国际部法文编辑室主任):在国外,尤其像瑞士这种文化保护比较有传统,他们做了知识者俱乐部,就叫“XX之友”。我觉得也可以牵头成立一个类似于“温州之友”文化交流基金会这样一个非政府机构。由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们挑头。
如果我们将来有这么一种机构就可以通过这个机构跟使领馆产生互动,加上文化之间的联系。帮助许多有特色的温州团体到海外去参加活动,同时把国外一些好的文化形态引进到温州来。
我认为文化传播和区域文化影响力是长期的持续性工程,不是今天想完之后就能够实现的,但它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董兰兴(浙江省歌舞剧院院长、中国演出业协会理事、浙江省海外协会常务理事会理事):温州是个歌舞之乡,人才辈出。从历史名家到现在当今的顶尖人物很多,但是我们温州恰恰没有自己的歌舞团体。从我内心的角度来讲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应该帮温州一起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我们温州有很多人才,人才方面温州和我们剧院有互补互动,在市场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因为我们剧院现在业务做不过来,一年内忙得不得了。刚才山翀讲到了《富春山居图》,我们歌舞剧院出台了一部《富春山居图的随想》,是一个大型的民族交响乐队主曲,3月6日要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我们想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品牌宣传,然后在全国巡演形成一个形象的品牌。我觉得和温州之间能不能合作共同出品,在国家大剧院打响。做强温州作品形象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做些实在的事情。
谢振瓯(著名画家):温州的文化产业有很好的布局,既宏观又具体。温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四馆并立,有图书馆和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这将给温州的文化繁荣提供很大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文化发展有点与之不对称。事实上,一个地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深厚的文化积累,所谓地域形成各自别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族群。文化孕育人才,人才创造“财富”从而推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社会繁荣又促进文化发展,一方水土代代新人……这样的一个个循环,是文化和经济的内在关系。温州人遍布全中国全世界,从事经济活动带动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概念不只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而是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讲究、思考、展望。本质意义上的“文化生活是一种主动追求的自我态度”因此无法量化为指标,显示出产值。文化是对人的性格价值观的塑造,和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温州在这方面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曹众(香港无线电视台主持人):我2003年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之后在文化旅游方面和温州有了实质性的交流,做了6集纪录片在香港播放,讲述温州的风土人情和旅游风景,避开了商气,多些文气,颇受欢迎。把温州文化加速去推广,就会让人看到立体的温州,人文的温州。温州还有很多的艺术家,大家对温州有神秘感。我想借TVB和温州的电视传媒一起拍纪录片,介绍温州的文化艺术,向世界推广,我想现在会是个好时机。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3年02月21日 13:54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校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校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