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如何理解全面小康

作者:郝全洪  来源:温州日报13年5月13日第7版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09:09  浏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的落脚点,简单的表述蕴涵丰富的内容。小康,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承载起人们温暖的期待。曾经,它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如今,它是党郑重确立的奋斗目标,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中国人和谐的生存状态。回望中华民族的小康之路,这无疑是一场旷世绝无的接力奔跑,一场撼地震天的交响合奏。
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党的十八大报告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对其进行了全新概括。具体可将其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
1、富强中国。全面小康的基础在经济。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距离一个富强的中国还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通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民主中国。全面小康的保障在民主。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内在特质,民主表现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追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丰富人民民主思想,完善人民民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探索人民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实现民主中国的时代课题。
3、文明中国。全面小康的精神气质在文化。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塑造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更加文明的中国,需要我们让“最美”从个人扩展到群体,让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让道德楷模接连涌现,让时代新风引领新风尚。
4、和谐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和谐。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引起以利益分化为基础的社会分化。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社会矛盾的尖锐性等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世人展示一个和谐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5、美丽中国。全面小康的支撑和依托在生态环境。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美丽中国,不仅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人们以绿色家园,而且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蕴含浓浓的人文精神,具有诗意的浪漫理想,是离老百姓心灵最近的宏伟蓝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从党的十三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到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国人的腾飞梦与时俱进,在不断具象,不断丰满,不断接近。
历史由人民创造,奋进靠党来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时间紧,任务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战略机遇,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关切,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考验党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征程,更给了中国人民满怀信心的期待。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3年05月13日 09:09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校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校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