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工贸   >   正文

瓯塑之惑与创新之路

作者:郑央凡 徐亮  来源: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1日 09:23  浏览:
  •  

  • 《求索》焦点图.jpg

    温州是瓯越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的誉称。回顾温州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创新,不难发现创意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具备,但全面创新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展开。瓯塑是温州独有的优秀的民间艺术,近年,笔者所在的市瓯塑艺术学会以瓯塑创新作为突破口,围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这个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001.jpg

    郑央凡在创作

    瓯塑及其发展历程

    瓯塑是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始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的堆漆艺术发展演变而成,经历代发展,已经成为代表瓯越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工艺。浙江特有的“三雕一塑”,其中“三雕”指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青黄杨木雕,“一塑”即指瓯塑。

    回顾瓯塑艺术在温州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两次大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瓯塑大师谢新宝对瓯塑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制成现代瓯塑的材料——油泥。1958年谢新宝大师将彩色油泥配方无偿献给国家。经过改良后的油泥长时间阴干后,会变得坚硬如石,不仅保留了传统堆砌材料附着力强的特点,且又有了色泽鲜艳、色种丰富、不易褪色、造型方便等新特征。第二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瓯塑艺术家们将瓯塑艺术运用到现代建筑装饰中去,为瓯塑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

    002.jpg

    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里的瓯塑壁画《雁荡秋色》

    瓯塑当下的困惑

    尽管瓯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特点,但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瓯塑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惑:

    一是种类繁多的各式依托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品,对传统手工艺品形成了巨大市场冲击。工业化的工艺品以其工业化的统一标准,实现快速、廉价的生产,从而快速占领市场,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空间随之日益紧缩,瓯塑手工艺产业快速萎缩。

    二是随着瓯塑手工艺产业的萎缩,瓯塑从业人员严重流失。据初步估计,目前市区从事瓯塑艺术的人员不足五十人,瓯塑艺术面临人才缺乏、青黄不接的困境。

    三是对传统工艺美术普遍存在“重保护轻发展”,政府扶持政策及举措有待完善和落地。当前很多民间美术保护者、美术理论家往往将瓯塑作为“浙南历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瓯塑艺术品被作为浙南传统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保存在博物馆之中,由此也带来政府层面普遍存在“重保护轻发展”“重输血轻造血”现象,很多工作尚未完全落到实处。

    003.jpg

    郑央凡创作的城市礼品《古民居》

    瓯塑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当下,现代风、国际风已经成为全球追求的风尚,传统民族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冲击。同时,走进装饰艺术市场的瓯塑,经受着各式各样低廉装饰工艺品的竞争。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创新成为瓯塑艺术绵延发展和焕发新生的必然路径。

    004.jpg

    郑央凡在教学生创作瓯塑

    首先,思想观念上要创新。一些人认为,瓯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点,应“守本”,不宜革新或少革新,否则其“传统”性和“民间”性会大打折扣。受这种思想影响,多年来,不少瓯塑艺术工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束缚,这种束缚自然而然影响到作品的创作,成为瓯塑艺术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事实上,从瓯塑艺术发展历程看,它从最初的工艺盒表面装饰、庙宇装饰,到家居、屏风、摆件等日用装饰,再到今天的瓯塑装饰壁画,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除了瓯塑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外,还与其两次跨越紧密相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万物都是永恒运动变化的,在运动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瓯塑艺术的“传统”性、“民间”性与创新也并非对立矛盾,关键在于创新同时要慎重考虑瓯塑艺术的“传统”“民间”要素,创新的同时将其特质要素加以强化。瓯塑艺术工作者应辩证地认识瓯塑艺术传承与创新问题,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身到瓯塑艺术的创新中来。

    其次,要在集成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时下不少人追求创新,就是求怪、求奇、求异,将西方文化艺术理念全盘引入,将传统全盘否定。这其实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创新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传统是创新的积累与储存,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结果,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需要不断积累、深化才能完成的,没有传统的艺术是不存在的,世界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发展史。

    再次,要在材料应用和工艺方面大胆创新。瓯塑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目前几乎全部材料都采用油泥,材料过于局限,导致表现力过于单调及制作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事实上,随着现代装饰业的发展,众多新材料开发上市,为瓯塑制作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瓯塑艺术工作者应跳出单用油泥的局限,根据作品需要配用合适的装饰材料,来更好地实现瓯塑作品的精神表达,又保持瓯塑原有的艺术风貌,也给自己开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如笔者2003年创作并悬挂于温州人民大会堂的《人杰地灵》瓯塑作品,就在材料中创新使用了现代室外装饰材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材料氧化,起到保护作用,使该作品至今光亮如新。

    最后,要大力创新瓯塑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民间艺术要继续发展,后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去瓯塑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多技法和工艺完全依靠口授方式,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瓯塑艺术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导致培养慢、人数少,成为制约瓯塑艺术发展的一大短板。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将瓯塑艺术打造成一门课程并引入到高校艺术类教学体系,不失为一个可行而高效的办法。例如2006年开始,笔者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瓯塑艺术课,以公共选修课、专业课、课余“师带徒”三种形式开展结合式教学与艺术普及,累计已有数百名年轻学子接受了瓯塑艺术熏陶,挖掘瓯塑优秀苗子十多人。这种寓普及推广于教学的举措,不仅为高校艺术类学生打开了通往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大门,也为瓯塑艺术挖掘培养新鲜血液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宣传了瓯塑艺术魅力,扩大了瓯塑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郑央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塑工作室负责人、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会长)

  • 徐亮(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于德强 最后编辑:2017年01月11日 09:2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