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戴立益委员:高校不应盲目“重海归、轻本土”

作者: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4日 14:07  浏览:

一名优秀的本土青年人才,到了国内高校,往往不如一个拿着洋文凭的普通海归人才吃香。这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通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去一个人就怕他不回国;现在可好,很多海归回来了。要考虑对‘女婿、儿子’如何平等对待的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高校本土人才使用和评价的提案》,他认为是时候提一提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的问题了。

“招聘方面,过分强调海归身份,同等条件下,海归能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资源分配,海归人才优先;评价体系方面,向海归人才倾斜。”戴立益说,有的海归人才得到较好的科研条件和薪酬待遇,几年后,现实又低于期望,“要出成果了,他跳槽了。”

这种现象,势必对本土优秀人才造成一定的伤害。一来,资源分配不合理,本土人才因同工不同酬产生不公平感,很可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二来,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后无法有效组建科研团队,在单兵作战的状况下还要应对各种长短周期的科研绩效考核,可能因“水土不服”而心生失落;三来,由于“海归”身份成为同等条件下人员职称晋升和奖优评选的重要指标,成为个人标签和升迁筹码,因此造成本土人才把海外求学经历变成功利追求,他可能并不需要提升能力,只是去镀一层海归的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这已经不是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这种声音了。

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也分享过一个事例:一个本土博士,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得到的特别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员”;而一个作为人才引进的“海归”博士,也许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当上了“研究员”。两者在职称、住房、津贴等方面待遇不同,“国外引进回来的人才,为他申请教授都是垫底条件,还会给他落户津贴、科研项目启动经费,两者一比差距很大。”

王建宇当时说,高校应该“以才识人、以才辨人”,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国外引进的,都应该得到相同的待遇。

戴立益今年以提案的形式提出建议——建议从国家层面改进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

第一,要取消人才招聘中单纯的身份优先条款,加强同行评议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在人才引进、招聘制度中,弱化地域和国籍的限制性条款,取消单纯的海归人才优先、有海外工作经历优先等条款;加强人才选聘中学术同行评议的比重,注重考察人员的学术贡献度、创新潜力、发展前景、学术志向等。人才引进的评审环节应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小同行”评审力度。

第二,他建议建立尊重人才成长特点和学术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

第三,应当发挥海归人才在学术建制中的作用,促进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的相互融合。“并不是要让海归和本土人才对立,而是要他们互相发挥所长,整体提升我国高校科研质量和教学水平。”戴立益建议破除干部管理的制度壁垒,加大行政领导人员聘用制改革力度,让有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海归人才在合适的管理岗位上任职。此外,海归人才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办法和人才队伍建设方式,改善学术风气,搭建交流平台,盘活学术资源。

此外,要完善现行的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让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生共长。

责任编辑:hdn 最后编辑:2019年03月04日 14:07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